|
传承与创新:从月饼开始 |
|
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少小年代,每到中秋,人生最大的理想莫过于将月饼吃够。而今面对堆成小山、花样繁多的月饼,真令我“纠结”,弃之:遭雷劈;食之:犯恶心。 随着朋友的增多和学生数目的增长,中秋“收获”的月饼增长率大大超出GDP的增长速度。在“击鼓传饼”的礼尚往来游戏中,稍有不慎,就累积成山。我的导师卫兴华教授,学生数大大多于作为学生我的学生数,每年中秋月饼的那份壮观,令人惊叹,更让老人犯难。作为长者,“饼”难以“传递”出去,因一生珍惜每一粒粮食,即使不愿吃但不愿弃之,老俩口多年是将月饼吃成“以旧迎新”,某年80多岁的师母因“享受”“陈年旧饼”住进了医院,原来他们是将长着绿酶的往年月饼“烤烤再吃”的。 月饼本来是秋天祭月的祭品,后来逐渐演变成在中秋赏月时“尝品”,寓意为合家团圆、美满、甜蜜。随后又渐变成节日的礼品,承载着人们间良好的祝愿。但作为礼品发展到现在,已经成为浪费之源。 据说全国生产月饼企业单位有上万家,2009年,全国月饼总产量25万吨,人均约半斤。如果每人吃半斤,数量并不多,问题是月饼的消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分配的极度不均衡。据说过剩月饼不是私自扔进垃圾箱,就是集中销毁或卖给回收站做猪、鸡等牲畜家禽的饲料,要知道当今的月饼大多是用精华食材做成的。据称,每年用于月饼包装上的费用高达25亿元,每1000万个月饼包装盒需要耗费400至600棵树木,以此类推,一个中秋节要“吃掉”6000多棵树。 中秋是华夏的传统节日,近年起还将其确定为法定假日。继承传统,无可厚非;作为节日,也无需创新。但作为礼品的月饼已形成巨大浪费,就应深思,更需创新。 如今的月饼当然在推陈出新,花样繁多,但高热量、高含糖或高含盐的本质不仅没变化,而且随着人们支付能力的提高,月饼的基本食材变得越来越精美的同时,使其与人们的健康饮食诉求背离的越来越远。之所以月饼成为“鸡肋”,甚至不如“鸡肋”,根本在于缺乏“与时俱进”。先辈们将月饼做成高热量、高含糖的食物,是在低层次的生活时代,人体极度缺热量、也缺糖,食之有利于健康。然而,在“三高症恐慌”的今天,还保持月饼的“传统”,却是对祖宗们文化精髓的背离。 我想,月饼的本质不在于它的内容,而在于它的形式。外表不就是要像十五的月亮那样的圆吗?至于“表内”,就不能选择低热量、低糖、可口、美味、吃了想吃的食材? 说起来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并不难,关键是有无创新意识。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,多少年来一直是以“正襟危坐”的方式演奏。近年来的确“与时俱进”了,还是那把二胡,由穿着“露脐装”的年轻貌美的姑娘蹦蹦跳跳地演奏,赋予了二胡的活力,增强了时代感,吸引了受众。这就是守陈与创新。 本期刊发的王缉慈先生关于产业集聚区的大作,在回顾和反思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经验的同时,提出的产业集聚区在创新中实现更好地发展的思路,值得特别的关注。
杨家食品 |
|